若诗若画若尔盖,如今去若尔盖大草原旅游的人争相到“黄河第一湾折返点”打卡,看蜿蜒黄河、辽阔草原、生灵跃动……你可能想象不到过去那里则是一处被洪水严重冲刷侵蚀的险工点,是一项工程成就了这处美景。
2024年4月,黄河干流若尔盖段应急处置工程的EPC总承包方——黄河勘测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黄河设计院)捧回沉甸甸的“李冰奖”,这是四川省土木工程领域工程建设项目科技创新的最高荣誉奖,首次颁发给黄河企业。此外,该工程还被四川省水利厅评为优质示范项目,建设经验被四川省列为“三大典型案例”在全省通报表扬。
多项荣誉系于一身的工程,魅力何在?它能为若尔盖草原乃至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带来什么?
系统化生态设计的绿色工程
黄河上游在四川主要流经阿坝州,这里是黄河上游重要的水源涵养地、补给地和国家重要湿地生态功能区,著名的“黄河九曲第一湾”即位于阿坝州若尔盖大草原。
近年来,由于河道自然演变、游荡摆动,黄河对若尔盖段河岸冲刷力度逐年增加,岸线侵蚀现象日益突出。岸坡坍塌造成草场、牧场面积急剧减少,沿岸村庄、道路、通信线路等基础设施安全隐患频发。
“扎实推进黄河大保护,确保黄河安澜,是治国理政的大事”,习近平总书记在深入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为沿黄省(区)干部群众指路鼓劲。四川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黄河干流四川段河岸治理工作,要求强化上游意识,筑牢黄河上游生态屏障,坚决扛起保护黄河的政治责任。2021年12月,受阿坝州净土阿坝农业投资发展有限责任公司(项目业主单位)委托,黄河设计院牵头组建设计采购施工总承包(EPC)项目团队,实施黄河干流若尔盖段应急处置工程。
该工程位于若尔盖县唐克镇和辖曼镇交界部位,工程区海拔3500米左右,涉及若尔盖国家公园(正在创建)、四川若尔盖国家湿地公园及黄河上游鱼类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等生态环境敏感区域。“主汛期前完成施工,且区域环境不受破坏”,这是黄河设计院的唯一选择。
作为一家拥有工程设计综合甲级资质的大型企业,黄河设计院创新提出全阶段系统化生态设计理念,即:同时考虑人和自然两个方面,既保证防洪功能的稳定实现,也不对环境造成不可逆的影响。
工程布置上,顺应河势,保持原态。在不改变现状河势情况下,沿河道凹岸和顺直段布置平顺护岸工程5.06千米,来缓解河岸坍塌后退趋势,保障省道S217及沿岸草场防洪安全。
防护结构上,适应变形,以柔护软。利用修堤先护根、根稳则堤稳的治河思想,上部采用“格宾笼石+覆土植草”的透水柔性生态护岸,下部构建可变形自稳抛石备塌体护根。此结构形式较传统混凝土护坡更适应工程后期沉降变形,同时保证了水系连通,为鱼类栖息产卵创造了有利条件,节约投资约1325万元。
施工布置上,断面分区,精准回填。将施工作业面分为抛石备塌体、水下石渣回填区、上部土方回填区,通过优化岸线反复测算,使土石方回填量与开挖量基本平衡,从而达到充分利用现状材料,减少占压和对周边环境影响的目的。
生态修复上,因地制宜,全面覆盖。施工道路区、临时堆料场区、施工生产生活区、主体工程区及料场区均因地制宜,通过场地平整、草籽混合喷播、设置保护层等生态修复措施,满足水土保持要求,实现与周围生态环境相协调。
生命至上,为动物饮水专设通道。黄河干流四川段河岸较高,平均岸高8米以上,且岸坡较陡。为了减小因工程修建对动物下河饮水造成的影响,黄河设计院在保持原有下河通道位置和开口宽度的同时,通过护岸工程的下部抛石护脚稳固下河通道临水面,并对自然岸坡进行整修和绿化,提高了通道的安全性,使通道与周边草原融为一体。
“在若尔盖施工,我们时时要和大自然‘打好招呼’,用时令引导工作时间和节点,或是等待或是赛跑,尊重自然、顺应自然才是最高效的工作方式。”EPC项目经理徐宗超说。
集成化协同管理的创新工程
相比黄河5464千米的总长度,四川省内黄河干流仅174千米,流域面积1.87万平方千米,虽然仅占黄河流域总面积的2.4%,但黄河干流枯水期40%的水量、丰水期26%的水量来自这里,是黄河上游重要的水源涵养区,在黄河流域生态安全中具有重要战略地位。
作为四川省践行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大国家战略在黄河干流启动的第一个生态护岸工程,黄河干流若尔盖段应急处置工程受到了四川省政府的关注和重视。四川省委书记、省长现场调研,亲自部署;四川省长两次召开专题会研究,加快推进项目落地;四川省水利厅成立指导组驻场技术指导把关;阿坝州、若尔盖县加强工作会商与信息沟通,形成工程推进合力。
该工程采用EPC总承包管理模式,但是又打破了传统总承包模式仅对参建各方相互融合的惯性思维,而是将地方各级政府、参建各方整合为协作式单一利益主体,实现集成化协同管理。“这一管理模式突出‘三个专’,即专班统筹、专题汇报、专家指导;强化‘两个前’,即方案提前、服务提前;实现‘三个同’,即责任同担、工作同步、督办同行。上下‘一盘棋、一条心’,为项目加速审批、快速上马、早日完工创造了有利条件。”徐宗超介绍。
同时,EPC项目部采用针对性的质量、安全、进度控制措施确保目标实现。譬如,对石料进行分级筛选、分类回填,保证施工质量;针对重大危险源—涉水作业提出“五个必须”安全管理措施;制定节点目标、确保资源投入以满足施工总进度计划要求。
历经110天的科学有序施工,2022年6月18日,黄河干流若尔盖段应急处置工程抢在主汛期前完成主体工程,较计划工期提前32天,2023年12月13日,正式通过阿坝州水务局组织的竣工验收。
“李冰奖”评审专家认为,该工程“作为一个成功的项目管理案例,可以为下一步整个黄河干流四川段系统治理提供指导借鉴”。
以人为本水旅融合的民生工程
“我们既要建设安澜黄河,还要建设美丽黄河,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徐宗超说。
应急处置工程在确保水利工程安全平稳运行、功能完全发挥的前提下,黄河设计院积极响应地方政府打造黄河人文景观的需求,在黄河上游保护治理中首次提出打造“防洪治理、生态保护、旅游观光”为一体的幸福河理念,建设水利工程与旅游产业融合的民生工程,让当地群众和游客能够亲近黄河母亲。
在施工过程中,对十年一遇标准水位以上的倒悬裸露陡坎补充生态修复治理,进一步固沙夯基,确保省道217线安全。同时,增设了3处观景平台、1.9千米长的巡河步道,预留了1处治理前的原始岸坡地貌。观景平台上部设置“黄河第一湾折返点”景石、“黄河简图”日冕、黄河干流四川段简介展牌等构筑物,为黄河国家文化公园(四川段)建设增绿赋能,令当地群众和游客在旅游观光的同时深入了解黄河文化的魅力。2023年盛夏,“黄河第一湾折返点”游人如织,每天可吸引游客上千余人,已成为若尔盖大草原上新的网红打卡地。
建设一项工程,造福一方百姓。在推进工程建设中,黄河设计院积极响应地方政府“以工代赈”号召,竭尽所能拉动周边居民创收。工程施工期间,使用本地工人150余人,调度本地车辆10余台,支付本地工人工资160余万元,实实在在增加群众收益,提升群众对身边工程的了解度、参与感,擦亮“黄河设计”金字招牌。
若尔盖在藏语里念作“若尕”,指牦牛喜欢的地方,这里的牧民家家养殖牦牛。根据卫星影像数据分析,黄河干流若尔盖应急处置工程完工后,每年可减少河岸坍塌2~4米,保护1.5万平方米的天然草场不受侵蚀,保证了牦牛的粮草需求,巩固拓展了少数民族地区脱贫攻坚成果。
“雄鹰唱着古老的歌谣,翱翔在蓝天白云间;牛羊撒满绿色的草原,守望着生命的摇篮;天下黄河那第一湾,像一曲牧歌悠扬婉转……”歌曲《若诗若画的若尔盖》,既是对大自然的咏唱,也是黄河水利事业高质量发展的赞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