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7日一出门,记者不由打了个寒颤。
俗话说: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这天是"四九"第一天,正是一年中最冷的时候。
然而,当记者与"第一书记"张?D、驻村帮扶工作队员李长征来到小王庄蒋小义家的旱地藕池时,看到的却是一番热火朝天的景象。
藕池里,四名身穿防水服的村民每人抱着一杆高压水枪,正躬腰对着水下喷射;身旁的村民同样穿着防水服,戴着长长的塑胶手套,配合水枪的冲击向上拉着泥中的莲藕,不一会儿,一根白白胖胖的"皇家贡藕"便浮出水面。
小王庄位于郑州市中牟和开封市开封、尉氏三县交界处,是河南省省级贫困村。2015年8月,根据河南省委选派机关优秀干部到村任"第一书记"开展结对帮扶的意见,黄委勘测规划设计公司地质勘探院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工会主席张?D被黄委选派到小王庄任"第一书记",随后还选派3名地质勘探院职工组成驻村工作队,全力投入帮扶工作。旱地莲藕便是张?D与工作队驻村后考察实施的第一个扶贫项目。
"这段时间是春节前的销售高峰,通过黄委和河南广电局喜买网的支持,天天都有订单,今年预计能产藕20万斤,不愁销路。现在我们正组织"冲藕",明天还要送货。"看着眼前繁忙的场景,张?D脸上露出了笑容。
为什么会选择种植莲藕呢?面对记者的疑问,张?D说,一是小王庄所在的马河流域有种植莲藕的历史,清朝时,这里的莲藕还是皇家贡品,所产莲藕品质细嫩、口味香甜、生脆无渣,质量特别好;二是通过村情调查发现,一些家庭的贫困原因是主要劳力病、残,家里缺乏劳动力,而旱地莲藕的特点是:不挑地方、省人力、易管理,投入也不大。
根据张?D介绍,挖藕池是机械作业;铺设防渗膜"就像铺床单一样简单,几个人拉开一拽,上面铺上30厘米的土压好就行";种植的时候,一平方米只需栽植一棵藕种,遇到防渗膜后它会自动横向生长;平时藕池只要保证有水,基本不用管理;藕池淤泥不深,收获时用高压水枪就可以"冲藕",用不了多少人力,邻里也可以互相帮忙。
"一亩藕池的成本大约5000元,一年就能回本儿,还有节余,铺一次防渗膜可以用5年,第二年效益就很明显,很适合劳动力不强的贫困家庭。"说起这些,这个以前没有任何农村工作经验的黄河人头头是道。
我们来到范建峰的藕池时,五六个人也正在忙碌着。蹲在藕池间窄窄的边埂上,记者仔细观察如何"冲藕",手持高压水枪的村民还把枪口抬离水面,让记者感受水枪的冲击力,只见一条白练呼啸着,利箭一样射向前方。
范建峰家种有两亩莲藕,4个半亩大的藕池一字排开。他告诉记者,以前,这块地种的是花生、大蒜,有的年份是红薯。
问起为什么改种莲藕,范建峰笑着说:"我们算过账,种花生,每亩地一年能收入2千多元;如果莲藕种得好,一年能收入1万多元。张书记要是早来两年,我早就富起来啦!"几句话,说得大伙儿都乐了。
大棚草莓是张?D和驻村工作队在小王庄实施的另一个扶贫项目。一进入草莓基地,村民胡铁军便拄着拐杖迎了过来。这位复员军人是全村26个党员之一,由于车祸落下残疾,丧失劳动能力。
他家的大棚外,是一池还未收获的莲藕;大棚里,绿油油的草莓棵上缀着青的、红的果子,胡大嫂背着喷雾器正在干活儿,大棚里甜丝丝、暖融融的,丝毫没有农药的味道。
"这是牛奶草莓,喷的是牛奶,不是农药。"张?D指着大棚里的一个蜂箱说:"小王庄的大棚草莓是靠蜜蜂授粉的,一个棚里的蜜蜂大约有上万只。利用蜜蜂授粉的优点是授粉均匀、果型好、果子甜,又绿色无污染,所以卖得也好。"
一辆批发草莓的厢式货车停在大棚外的道路上,一箱箱水灵灵、红艳艳的草莓藏在新摘的绿叶下,正排队等候过称。胡铁军告诉我们,他家的草莓今天首次采摘,以后每隔一天就可以采摘一次,现在批发价每斤15元。
"这都是张书记关心,动员我种的。我干不了活儿,以前孩子在外打工挣的钱刚够我吃药。现在,我们在家也有收入了。"说到这里,这个年过半百的汉子忍不住有些动情。
从草莓基地回到村委,已是中午时分,一辆载着集装箱活动房的吊车迎面驶来。张?D连忙安排大家:"先安放集装箱,然后把最后几家的慰问品和文明奖送过去。"
驻村工作队员李长征向记者解释说:"这几天村民都在藕池和大棚里忙着,不到饭点不回家,所以我们去调研、慰问都要选吃饭的时间,才能在家里找到人"。
记者原以为,集装箱活动房会用作办公场所或是仓库,没想到竟是个书屋。原来,张?D和工作队驻村后,还把文明建设当作扶贫的一件大事,在黄委部署下,在村里制作了孝道文化墙,利用单位购买和干部职工捐赠的图书积极筹建农家书屋,并开展了"勤劳致富、夫妻和睦、孝敬老人、邻里团结、乐于助人"5个类别的文明之家评选活动,由村民委员会和黄委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办公室联合颁发证书,积极传递和弘扬正能量,调动村民脱贫致富的积极性。
12时40分,书屋安放完毕,我们抱着奖牌、提着奖品和慰问品,跟着驻村工作队和村委干部,向"文明之家"范文斌家、村里最后一个成功脱贫户和五保户家中走去。一路上,不断有村民和张?D打招呼,热情地请他"一会儿到家里来吃饭啊!"
数九寒冬,北风扑面。虽然眼下正是一年中最冷的时候,但这个冬日,因为充满希望的小王庄莲藕和草莓事业,因为该村73家贫困户到2016年年底全部"脱帽"的喜悦,也因为黄委驻村干部与小王庄村民一家亲的深厚情感,记者感受到了浓浓暖意,体验到了一个春天的来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