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报》为新水源许下黄河承诺――探访黄河设计公司兰州市水源地建
发布日期:2016-03-08
编辑:黄峰
来源:黄峰
【字体大小:
打印

24日,离丙申年新年还有4天,记者车出兰州市,向西南行约80千米,来到肩负着为460多万市民开辟新水源地重任的兰州 “一号工程”――兰州市水源地建设工程项目工地。这一天,阳光明媚,绿水泛波。工程建设如火如荼,一台台机器在29个工作面全面展开,轰鸣不息,一幅民生新画卷正在徐徐展开。

新水源:破解兰州供水的“梗阻”

兰州市民苦盼已久……

虽有黄河穿城而过,可兰州市依旧属于缺水型城市,人均可利用水资源量远低于国际规定的人均水平。同时,兰州市供水水源主要以黄河地表水为主,也是全国唯一一座单一水源供水的省会城市。兰州市现有的供水系统始建于20世纪50年代,供水管道隔三岔五会出现爆管现象;唯一取水口的上游和周边存在多家石化企业,一旦遭遇水污染,将直接危及市民饮水安全……

兰州市水源地建设工程项目这一民生工程从提出到动工,经历了多年的畅想和论证,凝聚了兰州市市民太多的憧憬和期望。

面对兰州市目前自来水供水水源单一的情况,提升兰州市城区供水安全保障能力,增强城市供水应急功能,推进兰州市水生态文明建设,2014514日,该市市政府第68次常务会议讨论通过《兰州市水源地建设工程实施方案》,决心把“调水大计”作为兰州市的“一号工程”,努力把水源地项目打造成精品工程、放心工程、百年工程。

被称为“兰州后花园”的临夏回族自治州永靖县境内的刘家峡水库不仅周边生态环境优美,库区水质良好,也可以避开潜在的污染风险,成为新水源地的不二之选。

EPC:与时间赛跑的制胜“法宝”

为早日消除城市公共饮水安全隐患,让全城居民早日喝上优质水,兰州市提出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施工“大提速”。面对多重不利因素,建设者们仍创出了多项业内建设纪录:2015730EPC总承包合同签订,同年1225日,国内首台TBM双护盾岩石隧洞掘进机在长沙通过验收下线,打破了业内常规1012个月的生产制造周期;在通气井工区,创下每月150米深竖井开挖国内记录;在平洞施工中,创下了单月掘进进尺253米的项目记录……

是什么催生了这样的“兰州速度”?又是什么引来百鸟朝凤?

这并非机缘巧合,而是EPC管理的“水到渠成”。

据黄河设计公司工程院院长、新水源项目EPC项目经理牛富敏介绍,所谓EPC,即是由工程总承包商按照合同的要求对工程的设计、采购、施工进行总承包,这种模式国际上通称“交钥匙工程”。它的优势是通过总承包商的有效组织,统一工程建设工作程序,对建设全过程实施标准化的控制管理,最大限度地整合设计、采购、施工及各类资源,达到缩短工期、降低投资、节约成本、保证质量的目的。黄河设计公司早在1998年就开始涉足EPC项目领域,这是公司成立以来合同额最大的EPC项目,同时也是全国水利工程项目中最大的EPC项目之一,预计总投资约56.8亿元,其中,建设项目约40.6亿元。

“为了兑现投标时的承诺,我们在中标后,第一时间电话通知了两家与我们长期合作的施工企业。两家分包商听到工期紧,连合同都没有来得及详谈,就组织人员、设备赶赴施工现场;其他10家分包商也在合同商定后,‘跑步’进场组织施工。从2015820项目开工以来的5个多月时间里,我们按合同工期倒排进度,最大限度地将工程‘化整为零’,规划了近40个施工作业面,组织大规模平行作业,加快建设进度。这一切能进行得这么顺利都得益于EPC的管理模式。”牛富敏说。

作为我国《建设项目工程总承包管理规范》编写人之一,牛富敏告诉记者,项目进展得如此顺利,主要得益于管理体系文件在建设过程中付诸实践。这些管理体系文件明确了项目建设目标,规范了参建各方的工作关系、职责范围、工作界面、工作流程与工作程序。在工程建设过程中,项目业主、监理、EPC承包商严格按照此体系文件的规定各负其责、各尽其力,取得了参建各方互利双赢的效果。

百年工程:让“水龙”会说话

牛富敏说,建筑是凝固的艺术。它就像一本打开的书,从中能读出一座城市的抱负。

目前,“德国工业4.0”“中国制造2025”等战略思路已日渐成熟,新兴的物联网概念也开始得到广泛运用。敏于思的牛富敏感叹我们的很多建筑2030年就要拆除,而英国的大多数建筑都能维持上百年,差距要求我们必须以此为契机,打造智慧工程。

采用先进的施工技术和管理经验,打造一个全新的信息化、智能化供水“百年工程”,让兰州城市供水系统走到全国前列真的是一件不容易的事。一方面工程建设任务重、难点多、科技含量高、施工标准高;另一方面,现场项目管理人员以年轻人居多,经验丰富的管理骨干严重缺乏――新水源项目上场之初就面临让牛富敏颇为头疼的困境。

嫩竹扁担挑大梁。牛富敏立志要激发青年项目管理人员敢于突破、勇于创新的潜力,将这支平均年龄不到36岁的青年团队打造成为一座管理创新的“富矿”。为实现预期目标,项目部形成了用“工业4.0”理念和物联网技术打造智慧工程、用信息管理系统掌握施工全局、用4D进度监控系统实现可视化管理、用自媒体平台(杂志、微信公众平台、手机APP)传播项目品牌形象与文化、用国际视野创新项目管理体系、用基础设施艺术化提升工程建设附加值的“六个用”EPC管理战略框架,形成了攻克难关的良好氛围,赢得了兰州市委市政府、业主、监理和施工分包商的广泛认可。

如何实现智慧工程?记者了解到,水源地项目建设中,取水口闸门、输水管道等建筑物“关键部位”都将植入电子芯片。通过先进的物联网技术,实现建筑物与建筑物、设备与设备的“对话”,让工程的关键部位具有自我诊断和自我适应的能力,具备自动报警、数据监测等多项功能,同时让信息覆盖项目的全生命周期。

只需轻击鼠标,就可以看到几十千米外的施工现场。不到半个小时,就能全面了解每个施工作业面的施工进展、工程质量和安全状况。EPC项目部信息负责人黄细丁一边用电脑和手机演示,一边对记者介绍,水源地项目的“智慧”还体现在施工过程的信息化管理中,通过信息系统对工程各工作面进行实时监控,这一高科技的信息手段使得水源地建设的可视化、透明化、可控性大大增强。项目建成后,该系统仍然可以继续“服役”,全面运用到后期的运行管理中,将极大地节约人力资源,提高管理效能。

当项目BIM(“建筑信息模型”的英文简称)展现在EPC项目部会议室控制大屏幕时,让人不禁眼前一亮。它通过3D虚拟模型的方式立体、精细、可视地展示出输水隧道的基本情况、当前现场施工画面及其施工工艺,可以用3D动画演示的方式回放和预演工程建设的全过程,让人对整个施工和管理过程了如指掌。

“施工图纸繁多,技术员很难较快厘清和掌握。通过BIM展示,每一项施工内容、每一道工序尽现眼前,就像看三维电影一样。”黄细丁告诉记者。

牛富敏说:“除了打造智慧工程,我们还把重大基础设施建设与文化艺术结合起来,通过建筑的艺术化提升工程的附加值,形成艺术景观建筑,使其成为一个地标性工程。”

当日,黄河刘家峡水库一片静谧,可那满载希望和欢笑的施工核心设备――TBM(全断面隧道掘进机)已缓缓驶向5号施工支洞,这标志着项目已进入到冲刺阶段,现场的人们忍不住欢呼雀跃。一种催人奋进的力量油然而生,一种作为黄河人的自豪感发自肺腑。

《黄河报》为新水源许下黄河承诺――探访黄河设计公司兰州市水源地建
发布日期:2016-03-08 编辑:黄峰 来源:黄峰

24日,离丙申年新年还有4天,记者车出兰州市,向西南行约80千米,来到肩负着为460多万市民开辟新水源地重任的兰州 “一号工程”――兰州市水源地建设工程项目工地。这一天,阳光明媚,绿水泛波。工程建设如火如荼,一台台机器在29个工作面全面展开,轰鸣不息,一幅民生新画卷正在徐徐展开。

新水源:破解兰州供水的“梗阻”

兰州市民苦盼已久……

虽有黄河穿城而过,可兰州市依旧属于缺水型城市,人均可利用水资源量远低于国际规定的人均水平。同时,兰州市供水水源主要以黄河地表水为主,也是全国唯一一座单一水源供水的省会城市。兰州市现有的供水系统始建于20世纪50年代,供水管道隔三岔五会出现爆管现象;唯一取水口的上游和周边存在多家石化企业,一旦遭遇水污染,将直接危及市民饮水安全……

兰州市水源地建设工程项目这一民生工程从提出到动工,经历了多年的畅想和论证,凝聚了兰州市市民太多的憧憬和期望。

面对兰州市目前自来水供水水源单一的情况,提升兰州市城区供水安全保障能力,增强城市供水应急功能,推进兰州市水生态文明建设,2014514日,该市市政府第68次常务会议讨论通过《兰州市水源地建设工程实施方案》,决心把“调水大计”作为兰州市的“一号工程”,努力把水源地项目打造成精品工程、放心工程、百年工程。

被称为“兰州后花园”的临夏回族自治州永靖县境内的刘家峡水库不仅周边生态环境优美,库区水质良好,也可以避开潜在的污染风险,成为新水源地的不二之选。

EPC:与时间赛跑的制胜“法宝”

为早日消除城市公共饮水安全隐患,让全城居民早日喝上优质水,兰州市提出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施工“大提速”。面对多重不利因素,建设者们仍创出了多项业内建设纪录:2015730EPC总承包合同签订,同年1225日,国内首台TBM双护盾岩石隧洞掘进机在长沙通过验收下线,打破了业内常规1012个月的生产制造周期;在通气井工区,创下每月150米深竖井开挖国内记录;在平洞施工中,创下了单月掘进进尺253米的项目记录……

是什么催生了这样的“兰州速度”?又是什么引来百鸟朝凤?

这并非机缘巧合,而是EPC管理的“水到渠成”。

据黄河设计公司工程院院长、新水源项目EPC项目经理牛富敏介绍,所谓EPC,即是由工程总承包商按照合同的要求对工程的设计、采购、施工进行总承包,这种模式国际上通称“交钥匙工程”。它的优势是通过总承包商的有效组织,统一工程建设工作程序,对建设全过程实施标准化的控制管理,最大限度地整合设计、采购、施工及各类资源,达到缩短工期、降低投资、节约成本、保证质量的目的。黄河设计公司早在1998年就开始涉足EPC项目领域,这是公司成立以来合同额最大的EPC项目,同时也是全国水利工程项目中最大的EPC项目之一,预计总投资约56.8亿元,其中,建设项目约40.6亿元。

“为了兑现投标时的承诺,我们在中标后,第一时间电话通知了两家与我们长期合作的施工企业。两家分包商听到工期紧,连合同都没有来得及详谈,就组织人员、设备赶赴施工现场;其他10家分包商也在合同商定后,‘跑步’进场组织施工。从2015820项目开工以来的5个多月时间里,我们按合同工期倒排进度,最大限度地将工程‘化整为零’,规划了近40个施工作业面,组织大规模平行作业,加快建设进度。这一切能进行得这么顺利都得益于EPC的管理模式。”牛富敏说。

作为我国《建设项目工程总承包管理规范》编写人之一,牛富敏告诉记者,项目进展得如此顺利,主要得益于管理体系文件在建设过程中付诸实践。这些管理体系文件明确了项目建设目标,规范了参建各方的工作关系、职责范围、工作界面、工作流程与工作程序。在工程建设过程中,项目业主、监理、EPC承包商严格按照此体系文件的规定各负其责、各尽其力,取得了参建各方互利双赢的效果。

百年工程:让“水龙”会说话

牛富敏说,建筑是凝固的艺术。它就像一本打开的书,从中能读出一座城市的抱负。

目前,“德国工业4.0”“中国制造2025”等战略思路已日渐成熟,新兴的物联网概念也开始得到广泛运用。敏于思的牛富敏感叹我们的很多建筑2030年就要拆除,而英国的大多数建筑都能维持上百年,差距要求我们必须以此为契机,打造智慧工程。

采用先进的施工技术和管理经验,打造一个全新的信息化、智能化供水“百年工程”,让兰州城市供水系统走到全国前列真的是一件不容易的事。一方面工程建设任务重、难点多、科技含量高、施工标准高;另一方面,现场项目管理人员以年轻人居多,经验丰富的管理骨干严重缺乏――新水源项目上场之初就面临让牛富敏颇为头疼的困境。

嫩竹扁担挑大梁。牛富敏立志要激发青年项目管理人员敢于突破、勇于创新的潜力,将这支平均年龄不到36岁的青年团队打造成为一座管理创新的“富矿”。为实现预期目标,项目部形成了用“工业4.0”理念和物联网技术打造智慧工程、用信息管理系统掌握施工全局、用4D进度监控系统实现可视化管理、用自媒体平台(杂志、微信公众平台、手机APP)传播项目品牌形象与文化、用国际视野创新项目管理体系、用基础设施艺术化提升工程建设附加值的“六个用”EPC管理战略框架,形成了攻克难关的良好氛围,赢得了兰州市委市政府、业主、监理和施工分包商的广泛认可。

如何实现智慧工程?记者了解到,水源地项目建设中,取水口闸门、输水管道等建筑物“关键部位”都将植入电子芯片。通过先进的物联网技术,实现建筑物与建筑物、设备与设备的“对话”,让工程的关键部位具有自我诊断和自我适应的能力,具备自动报警、数据监测等多项功能,同时让信息覆盖项目的全生命周期。

只需轻击鼠标,就可以看到几十千米外的施工现场。不到半个小时,就能全面了解每个施工作业面的施工进展、工程质量和安全状况。EPC项目部信息负责人黄细丁一边用电脑和手机演示,一边对记者介绍,水源地项目的“智慧”还体现在施工过程的信息化管理中,通过信息系统对工程各工作面进行实时监控,这一高科技的信息手段使得水源地建设的可视化、透明化、可控性大大增强。项目建成后,该系统仍然可以继续“服役”,全面运用到后期的运行管理中,将极大地节约人力资源,提高管理效能。

当项目BIM(“建筑信息模型”的英文简称)展现在EPC项目部会议室控制大屏幕时,让人不禁眼前一亮。它通过3D虚拟模型的方式立体、精细、可视地展示出输水隧道的基本情况、当前现场施工画面及其施工工艺,可以用3D动画演示的方式回放和预演工程建设的全过程,让人对整个施工和管理过程了如指掌。

“施工图纸繁多,技术员很难较快厘清和掌握。通过BIM展示,每一项施工内容、每一道工序尽现眼前,就像看三维电影一样。”黄细丁告诉记者。

牛富敏说:“除了打造智慧工程,我们还把重大基础设施建设与文化艺术结合起来,通过建筑的艺术化提升工程的附加值,形成艺术景观建筑,使其成为一个地标性工程。”

当日,黄河刘家峡水库一片静谧,可那满载希望和欢笑的施工核心设备――TBM(全断面隧道掘进机)已缓缓驶向5号施工支洞,这标志着项目已进入到冲刺阶段,现场的人们忍不住欢呼雀跃。一种催人奋进的力量油然而生,一种作为黄河人的自豪感发自肺腑。


公司邮箱系统登陆

地址:中国河南省郑州市金水路109号      邮编:450003

技术支持:云河(河南)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黄河勘测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23

豫ICP备15001236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