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梦河口村――沁河河口村水库工程建设纪实
发布日期:2015-09-06
编辑:樊荣
来源:樊荣
【字体大小:
打印

前记:6月中旬,网上一则新闻吸引了我的注意,"沁河河口村水库即将首次开闸泄水",一时间,思绪万千。记得上次去河口村水库工程现场还是两年前,印象中还保留着水库大坝正在拔地而起,运输车辆川流不息,一派热火朝天的建设场面......

当又一次站在河口村建管局大楼前向对面眺望时,嘈杂的工地不见了,一座雄伟的水库犹如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巍巍太行群山之中,奔腾不息的滔滔河流在这里蓄积,描绘了半个多世纪的河口村水库蓝图变成现实,广大建设者书写了水利工程项目建设的瑰丽篇章。

据了解,目前河口村水库建设进展顺利,主体工程已经基本完成,景观及其附属工程将于今年年底完成,等待竣工验收。在这个横跨半个多世纪的工程收官之际,谨以此文记载工程建设的历程以及为工程绘画蓝图的设计者们,以飨读者。

砥砺前行六十年

从三晋大地奔流而来的沁河之水在济源市河口村告别峡谷后,在中原大地上汤汤流淌,在最后一段峡谷出口处,一座雄伟的建筑物拔地而起,这就是河口村水库。它承载着几代水利人半个世纪的梦想,经过建设者们无数个日夜的奋战,目前,河口村水库,总高122.5米的大坝已修建完毕,进行了初期蓄水与控泄,河口村水库的兴建解决了黄河小花间无控制区50%的洪水控制问题,也彻底改变了沁河干流无控制性工程的历史,

河口村水库位于黄河一级支流沁河最后一段峡谷出口处,下距五龙口水文站9km,是历次黄河流域治理规划中确定开发的梯级工程之一,也是黄河下游防洪工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总库容为3.17亿m3, 最大坝高122.5m,电站装机11.6MW,是一座大(2)型水利工程。其开发任务是以防洪、供水为主,兼顾灌溉、发电、改善生态等综合利用。水库建成后与三门峡、小浪底、故县、陆浑四座水库联合运用,可使黄河花园口100年一遇洪峰流量削减600m3/s1500m3/s,从而减轻下游堤防的防洪压力,减少东平湖滞洪区分洪运用几率,进一步完善黄河下游防洪工程体系,同时也为黄河干流调水调沙改善条件。

看到河口村水库顺利建成,项目经理、设总郑会春心中涌现出一股难以割舍的情怀。"既想又好又快地做好收尾工作,让工程早日竣工投入使用,又放不下十几年来夜以继日为之拼搏的牵挂,就像父母盼望着孩子长大,又不舍得孩子远离家去求学、创业和成家一样。"

"兴建河口村水库是几代水利人半个多世纪的治水长梦,为了修建河口村水库,许多水利工作者为之奋斗了一辈子,第一批参与水库调查、规划的水利工作者,现在已经全部退休,有人直到去世也没有见到工程动工兴建,可以说河口村水库凝聚着几代水利人的辛酸和泪水,更有几代水利人的梦想。河口村水库的勘察设计基本上可以分成3个阶段:20世纪80年代以前,开展规划、论证、坝址选点查勘等工作;1980年至1988年,开展可行性研究、初步设计;2002年以后,开始进行项目建议书编制、可行性研究、初步设计等工作。我们是2002年开始接手的这个项目,这是公司几代人奋斗了半个多世纪的延续......"随着郑总的回忆,我们慢慢去追溯河口村水库的历程。

为了给桀骜不驯的沁河早日套上笼头,给两岸人民带来富康安澜,早在半个多世纪之前,黄河设计公司(原黄委设计院)就已经开展了河口村水库工程的前期工作。

1956年至1968年,多次查勘沁河中游峡谷区的4个坝址,最终把方案确定在河口村坝址;

1968年至1970年,进行初步设计地质勘察;

1979年至1984年,集中研究地质情况,着力推进项目进程;

1985年至1988年,编制上报可研报告;

2002年,编制完成了《沁河河口村水库项目建议书》;

2007年底,正式拉开建设序幕;

2008年,完成了《沁河河口村水库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

2009年,国家发改委先后批复了项目建议书和可研报告;

2011年,顺利实现大河截流;

2013年底,导流洞封堵下闸蓄水;

20156月,圆满完成开闸泄水。

"因为工程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河口村水库被列为河南省的重点工程。项目建设自始自终得到了省、部及黄委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得到了库区群众的大力支持,没有他们的支持,项目建设不可能这么快推进。"郑会春说。

"工程立项是一个很艰辛的过程。"他不会忘记,自2002年担任项目经理后,多少次陪着相关部门领导跑省跑部,前往国家发改委拜访相关部门领导,汇报水库工程情况、项目前期工作进展和请求事项,为项目建设争取支持。"各级领导对这个项目都很关心和支持,但是正值"十五"期间国家收紧经济、放缓地方水利建设,缺少资金渠道,可以说为项目建设磨破了嘴,跑断了腿。事非经过不知难。对于河口村水库项目,有很多艰难曲折。有时为了办理一个文件完成一项程序,磨破鞋皮子,说破嘴皮子。但是不管怎么样,大家从来没有放弃过努力。当我们看到努力有了结果之后,觉得之前的辛苦付出都是值得的。"

是的,不管多少付出都是值得的,这一上世纪提出的宏伟设想,经历多年的勘测、规划、论证后,终于付诸实施。从1956年到2015年,从平芜的土地到耸立的大坝,从早已退休的老勘测设计者到刚走上工作岗位的新同志,共同见证了设计公司和河口村水库工程情结的历程。

创新严把质量关

看着耸立的大坝,即将投产的电站厂房,项目组人员感慨万分,这条桀骜不驯的沁河曾经给大家出了一个又一个的难题。

沁河洪水量级的判定,这个问题涉及到整个水库的建设规模和标准,包括大坝的高度、淹没的范围等,影响非常大。为了对沁河的水资源进行合理利用,科学规划,从上个世纪50年代开始,公司就对沁河流域的洪水进行了调查,主要利用历史洪水调查方法,对当地的群众的进行走访,并利用县志资料进行校正。经过调查,共确定了1482年、1895年、1943年、1954年、1982年五个洪水年份。因为年份久远,没有记录可以确定,焦点最终集中在对1482年洪水的判定上,即当年沁河是否真的出现过记载中的14000立方米每秒洪水。在经过对"洪痕"的研究分析,大量查阅历史、地理资料之后,最终判定当时的记录不准确,所谓14000立方米每秒洪水是因为当时河道堵塞形成堰塞湖致使水位上涨造成的假象。

尽管在重新启动河口村水库工程的勘察设计工作之前,项目组在以往的资料基础上对这段基础地质条件的复杂性已有了思想准备。但是,当探洞里千疮百孔的岩溶层和深埋地下的复杂覆盖层展现在设计者的面前时,地质复杂程度和施工难度还是大大出乎了大家的预料。

首先摆在大家面前的是水库岩溶渗漏问题。河口村水库库坝区水文地质条件复杂,普遍存在寒武系馒头组下部构造岩溶透水层,局部地段岩溶现象较为发育,在平洞内及河岸边经常可见一些岩溶发育留下的遗迹,在河曲下游也常有泉群出露。在库周两岸构造透水层的分布贯穿水库库内外,大坝左岸龟头山山体单薄且透水层紧邻五庙坡断层破碎带及左岸低水位区,形成了库水渗漏的有利条件,水库渗漏问题较为突出。勘察设计人员清醒地认识到水库的岩溶渗漏问题将是困扰工程成败的重大地质问题,水规总院在审查河口村可研报告时也对渗漏问题格外重视,专门邀请全国知名的岩溶渗漏专家在济源召开河口村水库渗漏专题技术讨论会,为水库渗漏问题把脉。多年来先后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和勘察试验工作,并进行了吓魂滩泉群连通试验等,最终查明了水库渗漏条件,合理进行了渗控设计,为勘察设计报告通过有关审查奠定了基础。

 "高压旋喷桩是公司在河口村水库这样的高坝大库覆盖层地基处理上采用的一项新技术,在国内外高面板堆石坝大库深覆盖层的水利工程中属首次采用,具有国内外领先水平。"郑会春说到这里,脸上是自豪和骄傲的。

河口村水库为高坝、大库、深覆盖层地基,坝址位于沁河最后一个出山口,两岸多呈悬崖峭壁,坝基河床为砂卵石深覆盖层,基础变形很大,是目前国内高面板堆石坝地基最复杂的。如果将坝基覆盖层全部挖除不光投资很大工期也要延长,设计者别出心裁地提出了不开挖方案,不仅能节省大量投资还可以缩短宝贵的工期。但是坝基覆盖层处理不好将会导致大坝坝体产生严重变形,直接影响大坝坝体及上游防渗混凝土面板的安全。项目组多方调研,大胆启用了高压旋喷桩对深覆盖层基础进行处理,经现场承载力实验及建坝后的沉降观测表明,处理效果非常好,成功解决了高坝大库深覆盖层地基不均匀沉降对高坝带来的影响。

"在大坝建设过程中,我省水利工程首次使用了大坝碾压质量GPS监控系统,让大坝成为一座名副其实的"数字大坝。"为提高面板堆石坝施工质量,提高施工进度,设计公司、河口村水库建管局等设计、业主单位和天津大学联合开发了河口村水库大坝GPS碾压施工质量实时监控系统技术,对河口村水库大坝坝体碾压机械实时全程自动监控。

同时,"大型偏心铰弧门、三支臂弧门设计""混凝土抗冲耐磨及防裂新材料" 以及"复杂地基条件下面板坝筑坝技术和安全控制先进系统"等新技术、新材料在解决深水偏心铰弧门问题、高速水流问题上得到了运用。

勾画美景天地间

传统的水利工程往往只考虑防洪、灌溉、发电等基础功能,很少从生态工程的角度进行全盘规划。有的工程即使考虑,也往往是在建成后才开始着手,这样很难达到风景区水库的要求,还要花很大代价。但河口村水库坚持遵循人水和谐共处的原则,通过科学规划、精心设计,努力实现水利工程与环境的相融共生。

睿智的设计者们在开始绘画河口村水库蓝图时,就按照人水和谐的现代治水理念,把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对河口村水库建设进行超前规划,综合考虑了水利、生态、经济效益,让未来的河口村水库绽放出现代水利工程的多重魅力。

经项目副设总竹怀水的指引,笔者在电站进水口处发现了与其他水利工程所不同的地方,那里在不同高程处分别设置了控制闸门。"这是专门为了解决河道水生物保护问题而设计的",竹怀水介绍说。

沁河河道主要为小型淡水鱼类,洄游习性不强,不需要专门建设过鱼设施,但是要对库区和河道栖息环境进行保护。在电站进口设置了拦鱼设施,避免造成机械死亡,减少溢洪造成鱼类的机械性损伤及氮氧含量过于饱和致使鱼类产生气泡病。并且在电站进水口不同高程处(三层高程)设控制闸门,根据水生物对原始环境水温的要求,在水库不同水位的变化时均能取到表层的水,以达到使水生生物得到保护和发展的目的。另外,设计者们提出了建议,将来水库调度还要考虑在防洪安全的条件下,延长泄流时段,降低泄流强度,合理组合泄洪,兼顾消能与防冲等手段。

河口村水库施工过程中由于地形地质条件等原因,存在多处裸露边坡,影响到了库区的生态环境和边坡稳定。为保护库区生态环境,设计公司还采用高次团粒喷播生态恢复新技术,实现了绿色覆盖库区,这在省管水利工程中是第一次引用。

站在河口村水库大坝上,竹怀水这样描绘水库未来的美景:"这里将建成有沙滩岛屿的坝后公园,那边是星级宾馆......"

设计者们根据水库的特点,结合河口村水库天然地理、地形、地质条件,以及济源市周边的风景区,比如太行猕猴风景区王屋山风景区等,在水库设计中加入景观设计,作为一项重要设计环节贯穿于整个工程设计中。他们将水库所有建筑如、泄洪洞、溢洪道、电站、观测等启闭、观测用房屋及业主、施工营地等房屋,按现代或欧式风格规划设计。并对坝顶坝坡结合周边生态及自然地理进行人文景观规划设计,将大坝防浪墙设计成文化墙、把施工营地改造成度假村,建设坝前水上码头和坝后公园等等。

听着介绍,我们仿佛看到,一座注重生态环保、人水和谐、多功能的现代化水库正向我们走来。

一路艰辛一路歌

走进河口村水库项目部,笔者发现有两个在其他工地少见的现象:一是大部室制,二是到处堆积着整齐的厚厚资料。项目部没有单独一人的办公室,几乎都是合署办公。郑会春说:我们项目部从60后到90后,大家在一起,互相学习、互相帮助,便于沟通,便于发挥团队效益,也便于互相监督。

"要干好一个项目,首先要项目班子立得正、行得正,拧成一股绳,才能带得好队伍。"这是郑总的带兵理念。在项目经营中,他把不断地向项目部成员灌输强化责任意识作为经常性的工作,--对业主负责,对工程负责,对公司负责。他说对业主负责,就是要有大局意识,要站在业主的角度驾驭工程,以诚信和优秀服务,不断创造良好的经营环境和市场人脉。对工程负责,就是超前规划,精心设计,破解技术难题,建设一流的水利工程。对公司负责,就是要优质履约,树立标杆,充分展示公司形象、彰显公司品牌。

"这是一支百战百胜的队伍,有了他们,没有什么是不可战胜的。"在水库下闸蓄水仪式上,郑会春的团队这样被业主评价。我们应该知道,这支铁军用了十年青春,和水库在一起,生长、建构、打磨、成形。

可以说这支队伍是以奔跑的姿态伴随着水库的成长,他们创造了一个个奇迹。 "设计和审批同时进行,创造了全国最快的审批速度。业主有时开玩笑说,我们创造了省水利工程的河口村速度。"郑总自豪地介绍说。

为了配合和加速业主前期项目立项和审批,项目部根据建管局的要求,积极组织精兵强将,昼夜加班,一丝不苟、精益求精地赶制设计文件。在水库立项过程以及可研审批过程中,黄河设计公司并没有停止设计,而是边报批边设计,同时根据审批过程随时加快设计进程。在项目建议书得到批复的当天,将可研报告送到了水利部,水利部的同志开玩笑说,你们的报告送的真及时,要再晚送俩小时,你们的报告可要晚审一个月了,报告上报后,省主管领导亲自到水利部进行沟通,随即水利部立刻组织专家进行可行性研究报告审查,创造了全国最快的审批过程。在业主拿到国家发改委批复可行性研究报告文号的同时,设计公司又一次将《沁河河口村水库工程初步设计报告》上报水利部审查。

"河口村速度"的背后,是外业的风餐露宿、翻山越岭、辛苦勘探和一个个洞子、一堆堆的岩芯,是内业的夜以继日、精确设计、细致构图以及成千上万份图纸,是黄河设计人共有的团结、兢业、拼搏、奉献的精神。

"记得刚来到这里时,那时还是刚毕业参加工作不久的毛头小伙子,看到两岸的悬崖峭壁,我心里一直在嘀咕,究竟在这里要建的大坝是个什么样子呢。虽然在学校一直是地质专业,但理性和感性是不一样的,当置身在空旷的峡谷中,去设想一座庞大的工程是不可思议的。"回想当时的情景,项目地质负责人郭其峰不好意思地笑了。

河口村的四季变迁见证了黄河设计人的努力奋斗。郭其峰清楚地记得,地质外业工作时,正逢盛夏酷暑时节,郭其峰、刘庆军、王勇鑫他们不到6点就上山,白天冒着高温闷热天气,在陡峭坎坷的崇山峻岭间来回奔波在几个钻场间,用脚在山上茂密带尖刺的灌木丛中趟出一条路来,常常是在忙中偷闲时才发觉身上剌出一道道的血痕,又痛又痒。晚上,在简陋的驻地,忍受着蚊虫叮咬,加班整理白天的资料。一年到头无论严寒酷暑、风霜雨雪,他和外业同事坚持在工作条件恶劣的施工一线,掌握现场第一手资料,及时发现和处理施工中的有关地质问题。工程从截流到坝基处理,从坝体填筑到大坝封顶,从泄洪洞开挖到下闸蓄水,他们见证了工程一个个里程碑的实现,

项目副设总、设代部主任李泽民是现场人员年纪最大的,但他干活的劲头超过了小伙子们。他基本上从2008年前期准备开始,就常年驻扎在现场,舍小家、顾大家,虽然济源离郑州并不远,但他一年也回去不了几次,连续45个春节都是在工地度过的。他不顾自己年纪大、身体状况又不好,经常去工地现场查看解决出现的各种问题,对一些关键部位、重要隐蔽工程验收都是亲自带领设代人员在现场处理。在工程施工最为紧张的时候,施工24小时不停,现场设代的工程验收和解决问题经常要白天和夜晚连轴转,他和设代部的同志不叫苦、不叫累,坚持在施工一线,即使是后半夜工地上有需要,不论酷暑和严寒他都是随叫随到,能够及时给业主及建设各方排忧解难,提供优质服务。设代部都知道,他办公室的最下面2个抽屉里装满了药,几年前因为心脏不好,做过心脏支架手术,每天都需要吃药。这次去,没有看见老李的身影,听别人说,因为劳累,心脏病又犯了,需要住院一段时间。

不能忘记,十几年来,郑会春往返两地多少次,检查外业进展,安排内业工作,出席业主会议,审核图纸报告。他不仅需要协调现场建设各方反馈来的各种技术问题,及时组织有关设计人员,现场查勘,研究制定技术修改方案外,还亲自计算和绘图,经他手的图纸数以万计。

不能忘记,有的同志在郑州封闭赶写项目建议书和可研报告,连续几个月"白加黑"连轴转;有的同志推迟了婚期、拒绝了休假;有的同志孩子尚未满月;有的同志老人卧床,妻子还在保胎。李福生、李世印、张晓瑞、任岩、姜苏阳、袁国芹、陈丽烨、杜全胜、王耀军、李远程、崔莹、畅建成......这里名字不再一一罗列。为了项目,为了整体利益,大家都在坚守着。滔滔河水,无法定格设计者们的辛劳与欢笑。大坝无言,却深深铭刻下他们的功绩与史诗!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水库从前期勘探到终于大成,风雨六十年,惟其艰难,更显勇毅;惟其笃行,弥足珍贵。这是一项功在当今,利在千秋的民心工程,更是一种不言放弃,迎难而上的责任担当。从此后,滚滚沁河听我遣,泽披两岸润苍生......

圆梦河口村――沁河河口村水库工程建设纪实
发布日期:2015-09-06 编辑:樊荣 来源:樊荣

前记:6月中旬,网上一则新闻吸引了我的注意,"沁河河口村水库即将首次开闸泄水",一时间,思绪万千。记得上次去河口村水库工程现场还是两年前,印象中还保留着水库大坝正在拔地而起,运输车辆川流不息,一派热火朝天的建设场面......

当又一次站在河口村建管局大楼前向对面眺望时,嘈杂的工地不见了,一座雄伟的水库犹如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巍巍太行群山之中,奔腾不息的滔滔河流在这里蓄积,描绘了半个多世纪的河口村水库蓝图变成现实,广大建设者书写了水利工程项目建设的瑰丽篇章。

据了解,目前河口村水库建设进展顺利,主体工程已经基本完成,景观及其附属工程将于今年年底完成,等待竣工验收。在这个横跨半个多世纪的工程收官之际,谨以此文记载工程建设的历程以及为工程绘画蓝图的设计者们,以飨读者。

砥砺前行六十年

从三晋大地奔流而来的沁河之水在济源市河口村告别峡谷后,在中原大地上汤汤流淌,在最后一段峡谷出口处,一座雄伟的建筑物拔地而起,这就是河口村水库。它承载着几代水利人半个世纪的梦想,经过建设者们无数个日夜的奋战,目前,河口村水库,总高122.5米的大坝已修建完毕,进行了初期蓄水与控泄,河口村水库的兴建解决了黄河小花间无控制区50%的洪水控制问题,也彻底改变了沁河干流无控制性工程的历史,

河口村水库位于黄河一级支流沁河最后一段峡谷出口处,下距五龙口水文站9km,是历次黄河流域治理规划中确定开发的梯级工程之一,也是黄河下游防洪工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总库容为3.17亿m3, 最大坝高122.5m,电站装机11.6MW,是一座大(2)型水利工程。其开发任务是以防洪、供水为主,兼顾灌溉、发电、改善生态等综合利用。水库建成后与三门峡、小浪底、故县、陆浑四座水库联合运用,可使黄河花园口100年一遇洪峰流量削减600m3/s1500m3/s,从而减轻下游堤防的防洪压力,减少东平湖滞洪区分洪运用几率,进一步完善黄河下游防洪工程体系,同时也为黄河干流调水调沙改善条件。

看到河口村水库顺利建成,项目经理、设总郑会春心中涌现出一股难以割舍的情怀。"既想又好又快地做好收尾工作,让工程早日竣工投入使用,又放不下十几年来夜以继日为之拼搏的牵挂,就像父母盼望着孩子长大,又不舍得孩子远离家去求学、创业和成家一样。"

"兴建河口村水库是几代水利人半个多世纪的治水长梦,为了修建河口村水库,许多水利工作者为之奋斗了一辈子,第一批参与水库调查、规划的水利工作者,现在已经全部退休,有人直到去世也没有见到工程动工兴建,可以说河口村水库凝聚着几代水利人的辛酸和泪水,更有几代水利人的梦想。河口村水库的勘察设计基本上可以分成3个阶段:20世纪80年代以前,开展规划、论证、坝址选点查勘等工作;1980年至1988年,开展可行性研究、初步设计;2002年以后,开始进行项目建议书编制、可行性研究、初步设计等工作。我们是2002年开始接手的这个项目,这是公司几代人奋斗了半个多世纪的延续......"随着郑总的回忆,我们慢慢去追溯河口村水库的历程。

为了给桀骜不驯的沁河早日套上笼头,给两岸人民带来富康安澜,早在半个多世纪之前,黄河设计公司(原黄委设计院)就已经开展了河口村水库工程的前期工作。

1956年至1968年,多次查勘沁河中游峡谷区的4个坝址,最终把方案确定在河口村坝址;

1968年至1970年,进行初步设计地质勘察;

1979年至1984年,集中研究地质情况,着力推进项目进程;

1985年至1988年,编制上报可研报告;

2002年,编制完成了《沁河河口村水库项目建议书》;

2007年底,正式拉开建设序幕;

2008年,完成了《沁河河口村水库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

2009年,国家发改委先后批复了项目建议书和可研报告;

2011年,顺利实现大河截流;

2013年底,导流洞封堵下闸蓄水;

20156月,圆满完成开闸泄水。

"因为工程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河口村水库被列为河南省的重点工程。项目建设自始自终得到了省、部及黄委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得到了库区群众的大力支持,没有他们的支持,项目建设不可能这么快推进。"郑会春说。

"工程立项是一个很艰辛的过程。"他不会忘记,自2002年担任项目经理后,多少次陪着相关部门领导跑省跑部,前往国家发改委拜访相关部门领导,汇报水库工程情况、项目前期工作进展和请求事项,为项目建设争取支持。"各级领导对这个项目都很关心和支持,但是正值"十五"期间国家收紧经济、放缓地方水利建设,缺少资金渠道,可以说为项目建设磨破了嘴,跑断了腿。事非经过不知难。对于河口村水库项目,有很多艰难曲折。有时为了办理一个文件完成一项程序,磨破鞋皮子,说破嘴皮子。但是不管怎么样,大家从来没有放弃过努力。当我们看到努力有了结果之后,觉得之前的辛苦付出都是值得的。"

是的,不管多少付出都是值得的,这一上世纪提出的宏伟设想,经历多年的勘测、规划、论证后,终于付诸实施。从1956年到2015年,从平芜的土地到耸立的大坝,从早已退休的老勘测设计者到刚走上工作岗位的新同志,共同见证了设计公司和河口村水库工程情结的历程。

创新严把质量关

看着耸立的大坝,即将投产的电站厂房,项目组人员感慨万分,这条桀骜不驯的沁河曾经给大家出了一个又一个的难题。

沁河洪水量级的判定,这个问题涉及到整个水库的建设规模和标准,包括大坝的高度、淹没的范围等,影响非常大。为了对沁河的水资源进行合理利用,科学规划,从上个世纪50年代开始,公司就对沁河流域的洪水进行了调查,主要利用历史洪水调查方法,对当地的群众的进行走访,并利用县志资料进行校正。经过调查,共确定了1482年、1895年、1943年、1954年、1982年五个洪水年份。因为年份久远,没有记录可以确定,焦点最终集中在对1482年洪水的判定上,即当年沁河是否真的出现过记载中的14000立方米每秒洪水。在经过对"洪痕"的研究分析,大量查阅历史、地理资料之后,最终判定当时的记录不准确,所谓14000立方米每秒洪水是因为当时河道堵塞形成堰塞湖致使水位上涨造成的假象。

尽管在重新启动河口村水库工程的勘察设计工作之前,项目组在以往的资料基础上对这段基础地质条件的复杂性已有了思想准备。但是,当探洞里千疮百孔的岩溶层和深埋地下的复杂覆盖层展现在设计者的面前时,地质复杂程度和施工难度还是大大出乎了大家的预料。

首先摆在大家面前的是水库岩溶渗漏问题。河口村水库库坝区水文地质条件复杂,普遍存在寒武系馒头组下部构造岩溶透水层,局部地段岩溶现象较为发育,在平洞内及河岸边经常可见一些岩溶发育留下的遗迹,在河曲下游也常有泉群出露。在库周两岸构造透水层的分布贯穿水库库内外,大坝左岸龟头山山体单薄且透水层紧邻五庙坡断层破碎带及左岸低水位区,形成了库水渗漏的有利条件,水库渗漏问题较为突出。勘察设计人员清醒地认识到水库的岩溶渗漏问题将是困扰工程成败的重大地质问题,水规总院在审查河口村可研报告时也对渗漏问题格外重视,专门邀请全国知名的岩溶渗漏专家在济源召开河口村水库渗漏专题技术讨论会,为水库渗漏问题把脉。多年来先后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和勘察试验工作,并进行了吓魂滩泉群连通试验等,最终查明了水库渗漏条件,合理进行了渗控设计,为勘察设计报告通过有关审查奠定了基础。

 "高压旋喷桩是公司在河口村水库这样的高坝大库覆盖层地基处理上采用的一项新技术,在国内外高面板堆石坝大库深覆盖层的水利工程中属首次采用,具有国内外领先水平。"郑会春说到这里,脸上是自豪和骄傲的。

河口村水库为高坝、大库、深覆盖层地基,坝址位于沁河最后一个出山口,两岸多呈悬崖峭壁,坝基河床为砂卵石深覆盖层,基础变形很大,是目前国内高面板堆石坝地基最复杂的。如果将坝基覆盖层全部挖除不光投资很大工期也要延长,设计者别出心裁地提出了不开挖方案,不仅能节省大量投资还可以缩短宝贵的工期。但是坝基覆盖层处理不好将会导致大坝坝体产生严重变形,直接影响大坝坝体及上游防渗混凝土面板的安全。项目组多方调研,大胆启用了高压旋喷桩对深覆盖层基础进行处理,经现场承载力实验及建坝后的沉降观测表明,处理效果非常好,成功解决了高坝大库深覆盖层地基不均匀沉降对高坝带来的影响。

"在大坝建设过程中,我省水利工程首次使用了大坝碾压质量GPS监控系统,让大坝成为一座名副其实的"数字大坝。"为提高面板堆石坝施工质量,提高施工进度,设计公司、河口村水库建管局等设计、业主单位和天津大学联合开发了河口村水库大坝GPS碾压施工质量实时监控系统技术,对河口村水库大坝坝体碾压机械实时全程自动监控。

同时,"大型偏心铰弧门、三支臂弧门设计""混凝土抗冲耐磨及防裂新材料" 以及"复杂地基条件下面板坝筑坝技术和安全控制先进系统"等新技术、新材料在解决深水偏心铰弧门问题、高速水流问题上得到了运用。

勾画美景天地间

传统的水利工程往往只考虑防洪、灌溉、发电等基础功能,很少从生态工程的角度进行全盘规划。有的工程即使考虑,也往往是在建成后才开始着手,这样很难达到风景区水库的要求,还要花很大代价。但河口村水库坚持遵循人水和谐共处的原则,通过科学规划、精心设计,努力实现水利工程与环境的相融共生。

睿智的设计者们在开始绘画河口村水库蓝图时,就按照人水和谐的现代治水理念,把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对河口村水库建设进行超前规划,综合考虑了水利、生态、经济效益,让未来的河口村水库绽放出现代水利工程的多重魅力。

经项目副设总竹怀水的指引,笔者在电站进水口处发现了与其他水利工程所不同的地方,那里在不同高程处分别设置了控制闸门。"这是专门为了解决河道水生物保护问题而设计的",竹怀水介绍说。

沁河河道主要为小型淡水鱼类,洄游习性不强,不需要专门建设过鱼设施,但是要对库区和河道栖息环境进行保护。在电站进口设置了拦鱼设施,避免造成机械死亡,减少溢洪造成鱼类的机械性损伤及氮氧含量过于饱和致使鱼类产生气泡病。并且在电站进水口不同高程处(三层高程)设控制闸门,根据水生物对原始环境水温的要求,在水库不同水位的变化时均能取到表层的水,以达到使水生生物得到保护和发展的目的。另外,设计者们提出了建议,将来水库调度还要考虑在防洪安全的条件下,延长泄流时段,降低泄流强度,合理组合泄洪,兼顾消能与防冲等手段。

河口村水库施工过程中由于地形地质条件等原因,存在多处裸露边坡,影响到了库区的生态环境和边坡稳定。为保护库区生态环境,设计公司还采用高次团粒喷播生态恢复新技术,实现了绿色覆盖库区,这在省管水利工程中是第一次引用。

站在河口村水库大坝上,竹怀水这样描绘水库未来的美景:"这里将建成有沙滩岛屿的坝后公园,那边是星级宾馆......"

设计者们根据水库的特点,结合河口村水库天然地理、地形、地质条件,以及济源市周边的风景区,比如太行猕猴风景区王屋山风景区等,在水库设计中加入景观设计,作为一项重要设计环节贯穿于整个工程设计中。他们将水库所有建筑如、泄洪洞、溢洪道、电站、观测等启闭、观测用房屋及业主、施工营地等房屋,按现代或欧式风格规划设计。并对坝顶坝坡结合周边生态及自然地理进行人文景观规划设计,将大坝防浪墙设计成文化墙、把施工营地改造成度假村,建设坝前水上码头和坝后公园等等。

听着介绍,我们仿佛看到,一座注重生态环保、人水和谐、多功能的现代化水库正向我们走来。

一路艰辛一路歌

走进河口村水库项目部,笔者发现有两个在其他工地少见的现象:一是大部室制,二是到处堆积着整齐的厚厚资料。项目部没有单独一人的办公室,几乎都是合署办公。郑会春说:我们项目部从60后到90后,大家在一起,互相学习、互相帮助,便于沟通,便于发挥团队效益,也便于互相监督。

"要干好一个项目,首先要项目班子立得正、行得正,拧成一股绳,才能带得好队伍。"这是郑总的带兵理念。在项目经营中,他把不断地向项目部成员灌输强化责任意识作为经常性的工作,--对业主负责,对工程负责,对公司负责。他说对业主负责,就是要有大局意识,要站在业主的角度驾驭工程,以诚信和优秀服务,不断创造良好的经营环境和市场人脉。对工程负责,就是超前规划,精心设计,破解技术难题,建设一流的水利工程。对公司负责,就是要优质履约,树立标杆,充分展示公司形象、彰显公司品牌。

"这是一支百战百胜的队伍,有了他们,没有什么是不可战胜的。"在水库下闸蓄水仪式上,郑会春的团队这样被业主评价。我们应该知道,这支铁军用了十年青春,和水库在一起,生长、建构、打磨、成形。

可以说这支队伍是以奔跑的姿态伴随着水库的成长,他们创造了一个个奇迹。 "设计和审批同时进行,创造了全国最快的审批速度。业主有时开玩笑说,我们创造了省水利工程的河口村速度。"郑总自豪地介绍说。

为了配合和加速业主前期项目立项和审批,项目部根据建管局的要求,积极组织精兵强将,昼夜加班,一丝不苟、精益求精地赶制设计文件。在水库立项过程以及可研审批过程中,黄河设计公司并没有停止设计,而是边报批边设计,同时根据审批过程随时加快设计进程。在项目建议书得到批复的当天,将可研报告送到了水利部,水利部的同志开玩笑说,你们的报告送的真及时,要再晚送俩小时,你们的报告可要晚审一个月了,报告上报后,省主管领导亲自到水利部进行沟通,随即水利部立刻组织专家进行可行性研究报告审查,创造了全国最快的审批过程。在业主拿到国家发改委批复可行性研究报告文号的同时,设计公司又一次将《沁河河口村水库工程初步设计报告》上报水利部审查。

"河口村速度"的背后,是外业的风餐露宿、翻山越岭、辛苦勘探和一个个洞子、一堆堆的岩芯,是内业的夜以继日、精确设计、细致构图以及成千上万份图纸,是黄河设计人共有的团结、兢业、拼搏、奉献的精神。

"记得刚来到这里时,那时还是刚毕业参加工作不久的毛头小伙子,看到两岸的悬崖峭壁,我心里一直在嘀咕,究竟在这里要建的大坝是个什么样子呢。虽然在学校一直是地质专业,但理性和感性是不一样的,当置身在空旷的峡谷中,去设想一座庞大的工程是不可思议的。"回想当时的情景,项目地质负责人郭其峰不好意思地笑了。

河口村的四季变迁见证了黄河设计人的努力奋斗。郭其峰清楚地记得,地质外业工作时,正逢盛夏酷暑时节,郭其峰、刘庆军、王勇鑫他们不到6点就上山,白天冒着高温闷热天气,在陡峭坎坷的崇山峻岭间来回奔波在几个钻场间,用脚在山上茂密带尖刺的灌木丛中趟出一条路来,常常是在忙中偷闲时才发觉身上剌出一道道的血痕,又痛又痒。晚上,在简陋的驻地,忍受着蚊虫叮咬,加班整理白天的资料。一年到头无论严寒酷暑、风霜雨雪,他和外业同事坚持在工作条件恶劣的施工一线,掌握现场第一手资料,及时发现和处理施工中的有关地质问题。工程从截流到坝基处理,从坝体填筑到大坝封顶,从泄洪洞开挖到下闸蓄水,他们见证了工程一个个里程碑的实现,

项目副设总、设代部主任李泽民是现场人员年纪最大的,但他干活的劲头超过了小伙子们。他基本上从2008年前期准备开始,就常年驻扎在现场,舍小家、顾大家,虽然济源离郑州并不远,但他一年也回去不了几次,连续45个春节都是在工地度过的。他不顾自己年纪大、身体状况又不好,经常去工地现场查看解决出现的各种问题,对一些关键部位、重要隐蔽工程验收都是亲自带领设代人员在现场处理。在工程施工最为紧张的时候,施工24小时不停,现场设代的工程验收和解决问题经常要白天和夜晚连轴转,他和设代部的同志不叫苦、不叫累,坚持在施工一线,即使是后半夜工地上有需要,不论酷暑和严寒他都是随叫随到,能够及时给业主及建设各方排忧解难,提供优质服务。设代部都知道,他办公室的最下面2个抽屉里装满了药,几年前因为心脏不好,做过心脏支架手术,每天都需要吃药。这次去,没有看见老李的身影,听别人说,因为劳累,心脏病又犯了,需要住院一段时间。

不能忘记,十几年来,郑会春往返两地多少次,检查外业进展,安排内业工作,出席业主会议,审核图纸报告。他不仅需要协调现场建设各方反馈来的各种技术问题,及时组织有关设计人员,现场查勘,研究制定技术修改方案外,还亲自计算和绘图,经他手的图纸数以万计。

不能忘记,有的同志在郑州封闭赶写项目建议书和可研报告,连续几个月"白加黑"连轴转;有的同志推迟了婚期、拒绝了休假;有的同志孩子尚未满月;有的同志老人卧床,妻子还在保胎。李福生、李世印、张晓瑞、任岩、姜苏阳、袁国芹、陈丽烨、杜全胜、王耀军、李远程、崔莹、畅建成......这里名字不再一一罗列。为了项目,为了整体利益,大家都在坚守着。滔滔河水,无法定格设计者们的辛劳与欢笑。大坝无言,却深深铭刻下他们的功绩与史诗!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水库从前期勘探到终于大成,风雨六十年,惟其艰难,更显勇毅;惟其笃行,弥足珍贵。这是一项功在当今,利在千秋的民心工程,更是一种不言放弃,迎难而上的责任担当。从此后,滚滚沁河听我遣,泽披两岸润苍生......


公司邮箱系统登陆

地址:中国河南省郑州市金水路109号      邮编:450003

技术支持:云河(河南)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黄河勘测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23

豫ICP备15001236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