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治理,测绘先行。
1933年,黄河设计公司测绘信息工程院的前身――黄河水利委员会测量队与黄河水利委员会同年诞生,至今走过了80年征程。80年来,几代黄河测绘职工转战在祖国广袤的大地,勘察青藏高原,定位黄土丘陵,量测河流山川,描绘水利工程,保障黄河安澜,在治黄历史的画卷中抒写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八十年发展铸辉煌
1933年汛期,黄河发大水,下游决口数十处,洪水泛及5省,灾民数十万。面对危局,这年9月,国民政府决定成立黄河水利委员会,统一治理开发黄河。
黄委的当务之急是尽快修复决堤。因为测绘工作是工程规划设计的前提,并贯穿于工程实施的全过程,所以,黄委甫一成立,便聘请国外专家协助组建测量队,紧急施测修复决堤急需的河道地形图、大堤纵横断面图,以及黄河流域重点区域重要的高程数据,并着手编写《黄河水利委员会测量规范》。
此后,长达80年的发展历程中,测绘队经历了两次隶属关系的调整、三次更名。1956年黄河水利委员会勘测规划设计研究院(以下简称设计院)成立,测绘队划归设计院管理,更名为测绘处;1963年,设计院被撤销,测绘处仍由黄委领导;1978年,设计院复建,测绘处重新划归设计院管理,更名为测绘总队;2003年,设计院改制为黄河勘测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测绘总队更名为测绘信息工程院(以下简称测绘院)。
80年来,测绘院始终与治黄事业和国家四化建设事业风雨同舟、砥砺前行。曾先后完成黄河三门峡、小浪底、天桥、巴家嘴、陆浑、故县、石砭峪、碛口、军渡、龙门、河口村、西霞院、南水北调西线等大中型水利水电工程的测绘任务,负责黄河、塔里木河、黑河、淮河等流域平面、高程基准建设和河道地形图的测绘任务;同时还参加流域内国家天文大地网、国家等级水准测量等国家级重大测绘工作。
早在1936年,黄河测绘人员就已达到500人,在新中国成立初期的20世纪50年代,更是达到1700多人的顶峰。目前,职工中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3人、河南省首批工程勘察设计大师1人、水利部5151人才工程部级人选1人、教授级高级工程师11人、全国注册测绘师35人。
在测量设备方面,测绘院拥有无人机航空遥感系统、三维激光扫描仪、测量机器人、各类型智能全站仪、测量型GPS接收机、高精度电子及光学水准仪等先进仪器设备;拥有先进的航片和图形扫描仪、绘图仪、数据存储设备、数据编辑工作站、全数字摄影测量系统、遥感影像处理及地理信息系统等平台。
正是有了这些高素质人才和先进设备作保障,黄河测绘事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过去测绘院用人工测图方法,最终成果是一张纸质地图;如今已经发展成为数字化,用电子仪器获取电子信息,最终成果是具有多种地理要素和属性的二维、三维数字地图。过去工程测量用经纬仪、地形尺,一人观测、一人记录、一人跑尺选目标,漫山遍野都跑到;现在用现代先进的数字化测绘技术,大大减少人员体力劳动,工作效率成倍增加,服务范围大幅扩大。
随着测绘能力的不断提高,测绘院业务面覆盖广泛。1995年即成为全国首批综合甲级测绘资格单位,在测绘行业的10个专业中,有7个专业是甲级资质。同时,测绘院还是河南省测绘学会副理事长单位、中国测绘学会理事单位、水利水电测绘行业常务副理事长单位。
测黄河山水树丰碑
测绘院应治黄所需而成立,其发展立足治黄、服务全国。从20世纪30年代起,老一辈测量人,就用他们坚实的肩膀,扛着沉重的测绘仪器,踏遍了黄河流域乃至大半个中国的广袤大地。
仅1950~2010年间,黄河测绘人就先后完成了黄河干、支流一、二、三、四等水准测量13.7万千米;布测一、二、三、四等三角网点7千余点,黄河干流河道一、二、三级GPS控制点及B、C、D、E级GPS点1.4万余点;完成各种比例尺航空摄影60余万平方千米,绘制各种比例尺地形图42.7万余平方千米。
新中国成立初期,百业待兴,尤其是1955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通过《关于根治黄河水害和开发黄河水利的综合规划的决议》之后,治黄工作进入大发展时期。当时编制《黄河流域综合规划》、建设三门峡水利枢纽,都亟需大量测绘信息资料。测绘队员一方面自河源至河口,施测黄河流域的天文地理与经济要素,记录下来并定期进行复测更新;另一方面在荒无人烟的荆棘之地,开展三门峡水利工程前期测绘工作。
南水北调西线工程前期论证始于20世纪50年代,工程超前期测绘工作也自此开始,测绘队员率先深入到高寒缺氧的黄河源区查勘。他们摸索前行5000多千米,在河源区施测导线763千米、导线点690个、河道断面流量8个,还草测了1:2.5万带状地形图2625平方千米。以此为依据,他们求证了从通天河引水济黄是可能的、黄河的正源是约古宗列曲等西线调水关键问题。几十年来,几代黄河测绘人先后10多次进入南水北调西线工区所在的雅砻江、大渡河、通天河地区,执行西线南水北调前期测绘任务,有人甚至付出了生命代价。
1956年,水利系统第一个航测制图室在测绘院成立,后成为测绘高等院校和有关单位的教学、培训基地。多年来,测绘院采用摄影测量与遥感技术,完成了三门峡、小浪底等大型水利枢纽的测绘任务;对黄河下游河道地形图进行过多次复测,完成了黄河流域水土保持遥感普查、黄河下游河势遥感监测、黄河下游河道清障遥感监测等任务。近年来,利用先进的航测技术,测绘院先后完成了黄河小北干流及宁夏河段、渭河下游河道、淮河干流河道、南水北调中线、青藏高原水利枢纽地形图测绘工作;完成西宁、贵阳、青岛、杭州、深圳、郑州、开封等城市地形图测绘、地籍调查工作;完成了濮阳至阳新、淮滨至息县、洛阳至嵩县等高速公路测量工作。
建设“三条黄河”、“维持黄河健康生命”,是21世纪初黄委党组提出的治黄新理念,其中的“数字黄河”工程就是把黄河装进计算机,用计算机强大的计算分析能力来提升治黄现代化水平。“数字黄河”工程在2002年正式开建,黄河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也在那年开始筹建,由测绘院具体负责实施。
测绘院副院长高庆方告诉记者:“黄河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是一个结构复杂、功能多样的软硬件综合平台,‘数字黄河’工程专业应用系统的建设运行需要地理信息支撑,所以黄委要求这个平台与‘数字黄河’工程同步建设。”他还形象地介绍到:“黄河地理信息系统平台就是一个‘戏台子’,有了这个‘戏台子’,黄河其他应用系统才能够在这个台子上表演。”
然而,平台研发是个系统工程,难度非常大。测绘院历时6年,先后借助“3S”、互联网、云计算等高新技术,编制了黄河地理信息系列技术标准,建立了黄河流域多尺度、多种类、多时态地理信息数据库,从而成功开发出黄河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
该平台实现了黄河地理信息的在线服务与功能共享。因其在黄河防洪减灾、水环境监测、水资源开发利用、水土保持以及水利工程规划等领域的出色应用,2011年摘取了地理信息行业的最高奖――“中国地理信息产业优秀工程金奖”。
这仅是测绘院获得的众多荣誉之一,在测绘院荣誉室里记者看到,一面墙的书柜里摆满了各种荣誉证书和奖杯,另外3面墙上挂满奖状和奖旗,乍一进来,好像走进了一个小型的博物馆。测绘院工会主席周国庆向记者一一介绍道:“这个是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奖状,由《黄河流域地图集》获得;这是全国优秀工程勘察金、银、铜奖奖杯,分别是《黄河小浪底水利枢纽大坝外部变形测量》、《黄河小浪底水利枢纽施工控制网测量》、《黄河干流河道GPS控制网测量》3个项目获得的……”
记者看到,除此之外,测绘院完成的《黄河流域重点区域统一高程系统(禹门口以下)》、《黄河地理信息数据库建设关键技术与应用》项目分别获得全国优秀测绘工程金奖、全国测绘科技进步二等奖等测绘行业大奖……满满一屋子的荣誉,不胜枚举。
长期以来,测绘院重视产品质量,早在1954年就建立了测绘产品检查验收制度,1998年获得了全国测绘质量优秀单位,是河南省惟一获此殊荣的单位。凭借着精湛的技术、严谨的作风、优质的产品、周到的服务,测绘院在全国测绘界享有较高的声誉。近年来,有10项测绘成果获得国家级科技进步奖和优秀成果奖,35项成果获得省部级科技进步奖、优秀工程勘察奖。
闯市场产值连年增
作为全国事业单位改革的先行者,2003年9月,设计院改制为企业,测绘院的“身份”亦由事业转变为企业。丢掉了“旱涝保收”的“铁饭碗”,迫使测绘院必须参与市场竞争,在竞争中求得生存发展。
对测绘院而言,市场化运作并不陌生,早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在改革开放春风的鼓舞下,测绘院在保证完成治黄测绘任务的前提下,就已开始了市场经营的尝试,今年恰逢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召开,伴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步伐,已走过整整35年。
改革开放初期,测绘院实行预算包干,承接了部分外单位交给的有偿工作,还借助航测室地图制印组具有制图专业人员和设备的优势,成立了对外营业的印刷厂。
进入20世纪90年代,测绘院开始进军国土市场,至1994年12月,总计完成河南省13个县(市)的全部或局部国土调查工作。1992年测绘院抽调精兵强将,赴深圳市龙岗镇松子岭附近的区政府新址一带测绘地形图,拉开了进军南方测绘市场的序幕。
到了21世纪,测绘院的业务范围已经辐射全国,走向世界,先后在深圳、广州、乌鲁木齐、杭州、成都、贵阳6座城市设立了办事处,在厄瓜多尔、赤道几内亚、几内亚、加纳、安哥拉、老挝、越南、柬埔寨、巴基斯坦等10多个国家开展了测绘业务。
同时,测绘院的业务领域得到进一步拓展,可以为各行业基础设施建设提供测绘技术服务,服务行业主要包括水利、水电、能源、国土、城市建设、交通、房产等。
除了进军传统测绘市场,测绘院还把目光投向了信息化建设市场,实现业务的多元发展。建设智慧城市,测绘院完成了以杭州、青岛为代表的多个城市数据库建设。建设数字国土,测绘院完成了河南省第二次土地调查省级数据库及多个市县土地利用数据库建设;完成了河南省农村集体土地确权省级专项控制测量及多个地市的农村集体土地确权工作;完成了深圳、广州、无锡、安阳等城市的地籍数据库建设。建设数字环保,测绘院完成了黄河流域生态植被数据库、黄河干流水质监测数据库建设任务。
前瞻市场机会,赢得丰厚回报。测绘院院长、党委书记朱圣世告诉记者,2012年,测绘院总收入创了历史新高,自营合同额比往年翻了几倍。今年全院职工齐心协力,力争产值再获突破。
薪火相传英雄辈出
测绘队伍被称为工程建设的先锋军,每一项工程的开工建设,最先进场工作的都是测绘人员,这注定了他们的工作地点往往是远离家乡的荒蛮之地。“一杆标尺半袋粮,天作棉被地当床,三棱尺,小笔尖,一米桌前测地又量天。”是测绘人的真实工作写照。他们肩扛测量仪器,架标、量距、读数、记录,时常穿梭在高山深谷、急流险滩之中,风餐露宿,栉风沐雨,小心翼翼地收集每一个数字。看似平凡的工作,却因为是开路先锋,也就注定了不平凡。
杨广成,年仅26岁的大学毕业生,1990年在执行南水北调西线工程测绘任务中,高原反应严重,加上过度劳累患上感冒,不幸罹难。和他一同执行此次测绘任务的高占峰回忆说:“广成干活拼命,在测区发现鼠疫的情况下,仍冒着生命危险进入测区完成测量工作,然后连夜撤离测区,奔波500千米的山路,开始下一轮的作业。可是,正当下一阶段的工作全面铺开时,饱受感冒和高原反应折磨的杨广成已经不得不被大家抬上去医院的车。从7月11日病情危重住院到次日,对生的眷恋让他一次次从休克中苏醒过来,但是最终,无论我们怎么呼唤,他还是撇下了父母、未婚妻和我们一大群弟兄们,把青春永远定格在了雪域高原。”
杨广成、刘天铎、董诗豪、都金良、郭永祥……新中国成立后,先后已有10位测量员长眠于大河两岸,为治黄测绘事业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时光荏苒。时代的发展进步,测绘手段的日新月异,传承与发展,黄河测绘人不断为自己的精神赋予新的内涵。
刘豪杰,河南省首批工程勘察设计大师,2013年经国务院批准 的“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测绘院总工程师,1983年毕业于同济大学,是1977年恢复高考后第一个到测绘外业一线工作的大学生。30年来,他潜心研究,把扎实的理论基础和外业实践有机结合起来,为引领和传承测绘院科技创新和进步奉献了无悔的青春。
在1986 年参加青藏高原调水线路勘测时,面对高寒缺氧的恶劣环境和作业人员强烈的高原反应,他大胆提出并亲自主持开展了EDM测高试验研究,成功解决了在地势险峻、悬崖峭壁上人员无法到达区域开展测绘工作的关键性技术难题,大大减轻了作业人员的劳动强度。
黄河干流河道GPS控制网是国内首个超长带状型控制网,当时国内水利行业没有可参考的经验,项目负责人刘豪杰在设计这个GPS网时,根据黄河干流狭长特点大胆采用三级布设、逐级控制的设计方案,出色完成了建网工作。该项目获得了水利部优秀工程勘察银奖、第九届全国优秀工程勘察铜奖。
胡洁,2006年毕业于武汉大学的女硕士。她巾帼不让须眉,刚到测绘院工作,就加入到“渭河中下游河道基础地理信息系统建设”项目中,编写的用户使用手册内容详实、图文并茂、指导性强,受到业主的一致好评。两年后的2008年,她便担当起项目负责人,先后主持完成古贤坝址区北京54与西安80坐标转换公式研究、黄河下游1:5万遥感影像处理、杭州空间数据库更新入库等项目。2009年,她远赴苏丹,主持完成了成果检查、报告翻译、信函撰写等工作,在遥远的非洲国度展现着测绘女兵的智慧与不凡。目前,她又瞄准测绘科技前沿,致力于高分辨率卫星遥感和机载LiDAR技术用于地形信息的快速获取研究。
“正是测绘院这个集科技创新、优秀人才、精尖设备于一体的舞台,成就了我们成长为传承和发扬黄河精神新一代的梦想。”这是胡洁在获得黄河设计公司第四届青年技术拔尖人才时的肺腑之言。
……
杨广成、刘豪杰、胡洁只是黄河测绘队伍中的代表,“锐意创新、精益求精、无私奉献”的黄河测绘精神鼓舞着一代又一代黄河测绘人为治黄事业奉献青春、奋斗不息。测绘院先后获得全国测绘行业先进班组、全国优秀质量管理小组、黄委经济工作先进集体、黄委会青年文明号等多项荣誉称号,这些荣誉是对他们辛勤努力和工作水平的最佳褒奖。
1933至2013年,80载的岁月积淀,80年的风雨洗礼,黄河两岸、大江南北,留下了黄河测绘人奋斗的足迹,荡漾着黄河测绘人激越的豪情,映射着黄河测绘人欢欣的希望。“黄河测绘人熟悉黄河,黄河治理开发和管理的事业需要测绘,测绘应该为‘三条黄河’的建设做出应有的更大的贡献。”这是黄委原主任、水利部副部长李国英对黄河测绘人的希冀,更是黄河测绘人不懈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