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 子
6月19日,黄河调水调沙启动,在黄河小浪底水利枢纽,照例上演着一幕极为壮观的大戏。咆哮的河水,从大坝上的几条导流洞喷涌而出,以气壮山河之势开始了奔腾跌宕的激情之旅。澎湃!磅礴!震撼!当人们努力在脑海中搜索着词汇歌咏奔腾的水流时,我的目光却停留在它的背后--那巍然、沉默的黄河小浪底大坝!
没有小浪底,黄河调水调沙这一重大治河实践无从开启,而小浪底岿然屹立的背后是治河先贤和设计建设者凝重的身影。
此刻,一张布满皱纹的面孔,在心里格外清晰!他,众多小浪底建设者中的一个。他,小浪底工程设计副总工程师、小浪底工程建设一等功获得者--潘家铨。
3月的郑州,黄河勘测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工程设计院枢纽设计部。这是一个重要部门,每一项水利枢纽工程由设想变为蓝图,都需要在这里经过精心的酝酿和千百次的锤炼。
桌子上堆积着厚厚资料,面前摊开一张张图纸,伏案工作的专注神情,磨出了毛边儿但干净整洁的衣领......潘总,一位敬业严谨、朴素认真的老专家形象,在印象里定格。
画图,夜以继日 参与小浪底工程的前期设计
20多年从事小浪底设计建设工作,是潘家铨人生中最重要的经历。
潘家铨与小浪底结缘是在1989年,当时,担任黄委设计院设计处处长的潘家铨面临的选择挺多,但是当小浪底水利枢纽项目组找到他,希望他参与小浪底项目组的工作时,他欣然接受。对于这个机遇,潘家铨很珍惜,他说:"小浪底工程的上马是几代黄河人期盼并为之努力的结果,自己这辈子能赶上这样的机遇,是非常幸运的。"
从1989年起,潘家铨先后参与了小浪底工程初步设计、优化设计及招标设计文件与图纸的编制和校审等工作。夜以继日地画图、修图、审图,这样的日子,持续了若干年。这些工作概括起来说就是设计者们需要对小浪底工程的一墙一洞一砖一石,进行全方位地剖析和确定,用数以万计的图纸、海量的数据,描绘和固定。这项工作不仅繁杂,而且要求极其精密,稍有不慎,就可能酿成大错。
据粗略估算,初步设计、优化设计及招标设计阶段,小浪底的设计团队共出图纸1万多张,而这仅是小浪底工程所有图纸的四分之一。经过了这个繁复的创造过程,潘家铨不仅没有丝毫的厌倦,反而对小浪底产生了深深的眷恋。
"到工地去,我愿意!" 担任小浪底工程设计代表
1994年,晋陕峡谷出口处山谷里的那一声巨响,终于开启了这座世纪工程由蓝图迈向现实的序幕。
在工地现场,除了施工人员,最常见到的就是一些拿着图纸跑前跑后、指指画画的人了,他们就是设计代表。虽然有设计方案,但是现场随时可能出现未曾预料到的情况,此时就需要根据现场情况对设计方案及时进行变更。
小浪底工程开工后,小浪底工程设计总工程师林秀山找到当时已经是副设总的潘家铨,问他是否愿意到小浪底工地去兼任设计代表。林秀山诚恳而严肃地说:"设计代表要常驻工地,一干至少8年,希望慎重考虑后答复。"
"我愿意!"潘家铨给出了简单而直接的回答。
选择到工地,他不仅放弃了温馨舒适的家庭生活,还主动放弃了原来担任的行政领导职务。多年后谈及此事,潘家铨没有任何遗憾,他笑着说:"我这个人就是喜欢搞技术,不愿意搞行政。"
在小浪底的8年,潘家铨是这样一种工作状态:凌晨1点前他从没睡过觉。偌大的系统工程,现场情况复杂多变,问题层出不穷,稍有拖延就会造成积压。与之打交道的都是视时间如生命的外国承包商,速度决定时间,时间就是金钱。所以,潘家铨必须第一时间进行处理。
据潘家铨的同事们回忆,当年在小浪底工地,潘家铨办公室的灯光总是亮到凌晨,甚至通宵达旦。长期超负荷工作,他患上了严重的失眠症。
潘家铨说,当年在工地,最怕的事情就是夜半铃声。只要电话铃一响,他就得马上奔赴现场。
打了个漂亮仗 化解巨额索赔危机
潘家铨负责的是小浪底工程的主体工程二标--泄洪排沙系统,其投资占工程总投资的54%。单项工程多、结构复杂,设计施工难度大,是整个工程的重中之重。
工程开工后,二标施工中频繁出现塌方。在近1年的时间里,3条导流洞塌方16次。德国承包商以地质条件发生根本变化和施工没有安全感为由,擅自停工3个多月,致使到1995年10月底,导流洞工期比原合同计划整整滞后11个月。同时,他们还向业主提出了8180万马克(约合人民币4亿元)的巨额索赔和推迟1年截流的要求。
小浪底工程举世瞩目,能否如期截流事关国家声誉,一边是德国承包商的苛刻要求和巨额索赔,一边是水利部提出的确保"九七截流"、工期不变的指示。
潘家铨深感责任重大。要想有力地反驳国外承包商的要求,就必须找到问题的症结所在。潘家铨用了近1个月的时间查阅了有关设计图纸和资料,同时,他把施工现场24平方千米范围内的施工设施和地下纵横交错迷宫般的洞室,仔细地查勘了一遍。
经过认真细致的研究后,潘家铨有了应对之策。在一次技术会议上,他向一位监理工程师提出,外国承包商声称地质条件发生根本变化并擅自停工是毫无道理的,因为开挖揭露的地质条件与标书文件标示的基本相符,塌方的根本原因是施工开挖程序不妥、管理不善和支护不及时。根据合同条款规定,当事实证明承包商无能力或已无法按合同规定时限完成承包的工程时,业主有理由将其施工任务交由其他承包商去完成。
这一意见立即引起各方关注,大大出乎德国承包商的意料。后来,经过业主的斡旋和几个月的艰难谈判,世界银行和德国承包商只得放弃了索赔,并同意引进中方推荐的成建制、有丰富经验的施工队伍。新的联营体诞生了,被动局面迅速扭转,滞后13个月的工期被夺回,大河截流的目标如期实现。
潘家铨打了一个漂亮仗!
"能省为什么不省?" 要做良心工程
潘家铨现场处理问题的原则,一是确保质量,其次是尽量节省投资。在处理进水口引渠导墙G向坡的施工时,原设计中考虑地质条件差,岩体受大断层切割比较破碎,坡面全部采用了锚喷支护措施。但是初步开挖后他们发现,这里的地质条件很好,没有支护的必要,潘家铨便提出将支护措施省掉。后来经慎重研究,他们取消了3000多平方米岩面上的所有锚喷措施。他们这样既加快了工程进度,又节省了大量钢材和混凝土,取得了可观的经济效益。
其实,如果潘家铨不提出这个方案,也无可厚非,但是他说:"能省为什么不省呢?就算承担点风险也值。"
除此之外,潘家铨还在小浪底做了很多技术革新,花费了无数心血和汗水。对于这一切,潘家铨说:"小浪底工程凝聚着我们几代黄河人的心血,不能让它在我们手中出半点问题!"
不计个人得失,以团队为重,是潘家铨一贯的作风。当年为按期完成小浪底施工总体计划,潘家铨除圆满完成二标工程的设计任务外,还协助做好其他标段的技术协调工作。
在小浪底工作的几年,潘家铨很少回家,家人问他,这么大年纪了,还图个啥?潘家铨笑笑,没有过多解释,依然故我。
1996年,潘家铨成为享受政府津贴专家,1997年10月,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建设管理局授予他"小浪底工程建设一等功",1999年1月和4月,他分别获"河南省十大杰出职工科技人才"和"河南省劳动模范"荣誉称号,2000年4月,他被评为"全国先进工作者"。
"终于放心了!" 做好小浪底工程的后续工作
2000年,潘家铨退休了。当时正值小浪底工程的收尾阶段,办理完退休手续后,他按组织上的要求,仍坚守原工作岗位,继续担负着小浪底工程设计的收尾工作。小浪底工程结束后,他又参与了《小浪底规划设计系列丛书》的编辑工作,对小浪底的设计工作进行全面的梳理和总结。
今天,小浪底工程已经安全地运行了10多年,经受住了实践的检验,潘家铨说:"直到今天,一直悬着的心才敢稍稍放下。"
潘家铨的担心不是没有道理的。一块千层饼样的岩石,戳了108个洞子!意大利专家索利马曾对潘家铨说:"你们中国人真胆大,如果小浪底成功了,那么我想世界上没有哪个地方是你们不敢打洞子的!"
今天的小浪底工程正在治黄实践中发挥着关键作用,创造着巨大的效益,每每想到这些,潘家铨就感到由衷的欣慰。而谈到自己的贡献时,潘家铨总是强调:小浪底的成功,绝不是哪一个人的功劳,而是团队精诚合作的结果!
最美夕阳红 至今工作在设计一线
近年来,黄河设计公司承揽了大量国内和国际的水利工程项目。潘家铨先后参加了几十项大中型水利水电工程的设计方案的审查和关键技术问题的研讨。黄河设计公司的副总工程师王庆明曾说:"有潘总在,我们心里踏实。"古稀之年的他,早年的工作习惯依然没有改变,书房的灯光常常亮至深夜,有时还会通宵达旦。
当小浪底像一颗耀眼的明星升起在母亲河上,岁月的痕迹也无情地刻上了潘总的额头。从青年到老者,心血、智慧、热情,潘家铨把它们全都献给了小浪底,献给了水利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