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适时开展南水北调西线工程前期工作”。随着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深入前进,西北地区缺水问题会更为突出,人们对南水北调西线工程(以下简称西线工程)有着更为殷切的期盼。因此,应认真落实中央一号文件精神,积极推进西线工程前期工作,力争早日开工建设。
西线工程勘测设计的漫长历程
南水北调西线工程勘测设计从1952年8月至2010年8月已走过整整58年的历程。
58年前,根据我国水土资源分布不均的特点,毛泽东主席提出的这一宏伟设想。
1958年8月,中共中央在北戴河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指出,应加速制定以南水(主要指长江水系)北调为主要目的,即江、淮、河、汉、海,各流域联系为统一的水利系统规划。
根据中央精神,以及水电部解决北方缺水问题的指示,1959年,黄委组织了3个勘测设计队,400多名勘测规划设计人员,奔赴青藏高原,实地勘查西线调水的线路。与此同时,中科院组织14个研究所,会同8所高等院校的专业人员近300人,也奔赴青藏高原查勘。这次查勘到1961年告一段落。3年中,约2000多人(次)参与野外查勘,搜集了大量资料,提出了阶段成果报告。
本人参加了这3年的查勘工作,此后,断断续续为西线工程工作了53年。
58年来,国务院对南水北调西线工程的高度重视。
50多年的探索与研究,西线工程的勘测设计漫长而曲折。特别是国家计委立项后的25年中,取得了上千份工程和专题研究报告。2001年5月,《南水北调西线工程规划报告》通过了水利部的审查,成果纳入了国务院批复同意的《南水北调工程总体规划》报告内,从而使西线第一期工程于2001年7月转入项目建议书阶段,迄今本阶段国家已投入前期工作经费3亿多元。
深入论证西线工程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准确把握新时期水利的战略定位,是推进西线工程前期工作的根本。自2001年开展西线工程一期项目建议书阶段工作以来,我国综合国力显著增强。2011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西部地区到2020年基本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但是,水资源短缺制约了西部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
目前,南水北调中线、东线一期工程建设正按计划实施,仅西线工程进展滞缓,致使我国通过东、中、西三条调水线路,构成“四横三纵”为主体的中国大水网计划尚未实现。因此,加快西线工程前期工作,力争早日开工建设,是建设中国大水网的需要,是解决北方水资源短缺的需要,是我国可持续发展的重大战略举措。
黄河流域属资源性缺水地区,自然因素和人类活动加剧了水资源供需矛盾。黄河流经的西北地区人均水资源量为
近几十年来,由于人类活动和气候变化对黄河水资源的影响,黄河流域水资源总量呈减少趋势,多年平均河川径流量已从580亿立方米减少到535亿立方米,减少了45亿立方米。黄河来水减少,用水需求却持续增加。据统计,黄河总供水量自1980年至今,已从340亿立方米增至500亿立方米左右。
受水资源匮乏和生态环境的制约,西北地区发展滞后,有些地区的快速发展是以挤占河湖生态水、超采地下水、破坏生态和污染环境为代价取得的。据统计,黄河流域浅层地下水超采量、深层地下水开采量约24亿立方米,而深层地下水的补给过程十分缓慢,是一种难以更新的水资源。
节约用水和充分利用当地水资源是必须遵循的两大原则,这样做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矛盾,推迟危机的发生。但从全局看,不能完全解决问题。节水是有限度的。
根据《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成果预测,2030年水平年,即使在节水76亿立方米的前提下,黄河流域多年平均缺水仍达142亿立方米,
推进西线工程前期工作,解决受水区水资源短缺问题
西线工程受水区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占有重要地位。黄河上中游6省(区)是西线工程的主要受水区。6省(区)地域广阔,能源、矿产、土地资源丰富,分布集中,综合开发潜力很大,是我国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重点地区。
6省(区)的煤炭储量占全国的65.2%,石油占13.4%,天然气占40.7%,是我国重要的能源、重化工基地,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陕晋蒙接壤区是国家能源“金三角”,在我国“西煤东运”、“西电东送”、“西气东输”等发展战略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在东部煤炭储量趋于减少的情况下,6省(区)丰富的煤炭、天然气等能源资源,在我国经济发展的格局中,事关大局,以保障国家的能源安全。
6省(区)有广阔的土地资源和有利的光热条件,是我国重要的粮食战略储备区。黄河上游大柳树灌区土地辽阔,地形平坦且土地连片集中,只要有了水源,可发展新的灌溉面积达3000万亩或更多。中国工程院重大咨询项目《中国可持续发展水资源战略研究》成果指出:“为确保安全,可考虑将黄河规划中的宁夏大柳树灌区,作为未来的粮食战略储备区,如有需要,可在南水北调西线建成的基础上建设。”
兴建西线工程,涉及沿线一系列基础设施建设,能够带动沿线地区经济增长,使老、少、边区人民脱贫致富,是维护社会稳定、民族团结的重大举措。
西线工程可以防御严重干旱引发的水资源危机。近年来,受全球气候变化影响,我国极端天气明显增多,旱灾的频发性、危害性、不可预见性日益突显。2010年西南5省(区)遭遇百年一遇特大干旱,2011年4、5月份长江中下游的严重旱情,这是在丰水地区、甚至汛期发生的旱灾。2009年初,北方8省区的干旱灾害,发生在贫水地区。干旱,持续的干旱,异常的干旱,严重的干旱,或许就是我国现代化建设路上的重大挑战。黄河流域,特别是上中游6省(区),旱灾频发。如果黄河流域出现连续枯水的严重干旱,造成的危害将是难以估量的。
西线工程规模宏大,是涉及西南和西北地区水资源优化配置的战略性工程。西线工程会对调水区的生态环境和经济社会发展带来负面影响,原有的利益格局可能随之改变。要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多倾听调水区政府和社会人士的意见,协调调水区和受水区之间的利益关系,弥补对调水区的不利影响,达到统筹兼顾、南北两利,以保证实现水资源的合理配置。
(作者为原黄委设计院副院长、南水北调西线工程设计总工程师)